查看原文
其他

【公园城市】温江区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探索

代鑫 彭耕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2-12-17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


1背景


2012年8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绿色发展已成共识。2017年10 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明确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公园城市”理念于此首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2018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充分理解“公园城市”理念,以全球视野、国际标注、时代要求规划建设好天府成都。“公园城市”理念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为城市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2“公园城市”理念内涵解析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2.1  定义解析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公园”+“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公”、“园”、“城”、“市”四个字眼所涵盖的内容的合一。“公”是指以人为本的公共底板,“园”是指生态空间,“城”是指生活空间,“市”是指生产空间,因而“公园城市”的本质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公共底板上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和谐统一。其理念核心在于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的生态空间、舒适的生活空间、创新的生产空间的更高需求,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突出服务所有人民,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民对各种个性化、体验化和品质化的场景需求,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和共享(图1)。


图1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规划实践


2.2  规划思路的转变


与传统的规划思路相比,“公园城市”理念下的规划思路主要有三点转变。在生态空间的建设上,规划思路从“城市中建公园” 转向“公园中建城市”进行转变;在生活空间的建设上,规划思路从“空间建造”转向“场景营造”;在生产空间的建设上,规划思路从“产-城-人” 转向“人-城-产”。


2.2.1  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


从在城市中布局点缀各类公园,转变为把全域整体建成一座大公园。在全域公园化的生态基底中营造城市空间,从而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美丽格局。


2.2.2  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建造,转变为注重人的感知感受,精细化营造体现人本理念的美好场景发生地。更加注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全年龄段、不同人群对各种场景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2.3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


从以廉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转变为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突出人对城市环境的需求,人对生活功能的需求,人对产业发展的需求。


2.3  内在的营城要求


2.3.1 构筑生命共同体


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对“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人与自然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的积极回应。综合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规律,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生存与永续发展的意义,”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要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的全方位优化,进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和综合治理。


2.3.2 建设美好生活场景发生地


建设满足人民需求的美好生活场景发生地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其内在逻辑也与城市发展处于从经济导向到人本导向、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到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城市治理等价值的转变期相契合,”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要精细化营造体现人本理念的美好生活场景发生地。


2.3.3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是对“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积极回应。绿色发展不仅要求城市产业体系绿色化,还要求产业空间绿色化,”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要构建与绿色产业体系相契合的绿色产业空间。


3温江区践行“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


在践行“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中,需要充分反映“公园城市”内在的营城要求,从构筑生命共同体、建设美好生活场景发生地与坚持绿色发展三个方面出发,着重对生态、生活和生产场景的营造。下文将结合成都市温江区践行“公园城市”规划案例,对规划实践思路进行展开研究。


3.1  优生态基底,强化人的绿色感知


首先应保护核心生态资源,锚固绿色空间底线,确定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其次通过治水、理田、育林等,对山水田林湖草各个系统进行优化。然后以全域公园化优化生态基底,打造全域公园体系。最后以绿道为感知路径串联全域公园体系,在绿道基础上打造贯穿城市门户及核心节点的林荫大道,并提高街道绿视绿,以此强化人的绿色感知。


3.1.1 确定生态安全格局


强化生态守护的责任担当,修复精华灌区千年肌理,划分“重要绿隔区、环二绕生态隔离区、一般绿隔区”严守生态底线。构建“一区两廊、四河千渠、两湖多园”的全域生态空间结构。其中“一区”是指温江北部生态区;“两廊”是指两条市域一级通风廊道;“四河”是指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及清水河;“千渠”是指串联成网的水系渠网;“两湖”是指金马湖及金沙湖;“多园”是指全域公园体系。


3.1.2 优化自然生态本底


通过水生态、水畅通和水安全三大工程,重现千年水城盛景,将温江建设成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图2)。水生态工程,通过修复水网体系实现连通南北、串联成网,通过增加生态水量、改善河渠水质、完善生态系统等提升生态功能;水畅通工程,通过岸线、道路、绿化三通实现临水贯通,通过新增景观桥梁等联系三河两岸;水安全工程,通过改造防洪标准不达标河段提升防洪能力,通过增强水系调蓄能力、新增行泄通道等提升防涝能力。


图2 温江金马河改造前后对比图


通过农田规模化改造、农田景观化改造两大策略,提升农田的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农田规模化改造,是为位置相近且有条件成片的规模化农业划定发展片区,引导相似产业集聚,打造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功能区;农田景观化打造,是将“小田变大田”,进行规模化生产,通过季相组合,合理引导区域产业布局,塑造四季有景、观景不断的大地景观,实现“处处皆景、移步换景”。


3.1.3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构建“1+2+8+N”的温江全域公园体系。突出温江“南城北林”的空间格局,将南城区域和北林区域的公园分门别类建设,共同打造成为一个大公园。结合温江花木产业优势资源,变花木基地为活力公园,形成温江特色公园类型。按景观类型引导新建花木基地集中化布局,总体形成“色彩斑斓、风貌各异”的花木基地公园群;鼓励开放已建花木基地,将内部景观与设施对外共享,围墙透绿透景,并通过绿道将花木基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做到可进入、可游览、可参与。


3.1.4 打造全域绿道体系


构建形成“两段两环,三轴三网”的温江绿道网。衔接区域绿道,打造温江天府绿道段和田园绿道段;结合片区特色,塑造南城绿道环和北林绿道环;缝合南城北林,筑造金马绿道轴、江安绿道轴和杨柳绿道轴;覆盖多维需求,营造田园静享网、都市骑行网和都市漫游网。


以全域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绿荫率达到80%的绿道标准,构建温江三级林荫大道体系。一级林荫大道为出入门户、贯穿全域、联系核心节点等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二级林荫大道为串联各个片区中心,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核心区等的城市次干道;三级林荫大道为联系大型商场,学校,地铁站点,城市公园等的城市支路及滨河绿道。明确建设时序,率先打造7条一级林荫大道,形成“扑面而来” 的绿色气息。通过织林、补林,选用冠大荫浓树种,对行道树与机非隔离带进行提升,建设“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的温江林荫大道(图3)。


图3 温江一级林荫大道—光华大道改造前后对比图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温江平视街景图像库进行分析,得到温江各街道绿视绿水平。针对绿视率好的街道,通过花艺雕塑、植物搭配等策略进行优化提升;针对绿视率中的街道,通过拆除围墙、增加绿色景观小品等策略进行优化提升;针对绿视率低的街道,通过增加行道树和绿化带等策略进行优化提升(图4)。


图4 温江南熏大道绿视绿改造前后对比图


3.2  营生活场景,满足人的美好需求


在充分整合各类人群需求的前提下,营造公园式居住、绿色化出行、品质化配套、体验式消费、智慧化生活和文化类活动六大美好生活场景。以建设舒适宜人的“公园社区”为策略营造公园式居住场景;以建设通学优先道、特色慢行道及国际化赛事专用道等为策略营造绿色化出行场景;以建设设施集中的“公园+”综合体为策略营造品质化配套场景;以建设结合公园水系的互动空间为策略营造体验式消费场景;以建设智能街区建筑、智慧安全交通、智能环境监测及智慧基础设施等为策略营造智慧化生活场景;以建设文化识别体系和文化景观体系为策略营造文化类活动场景,以此满足人的美好需求。


3.2.1 公园式居住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生态环境、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以及居民家庭等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形成环境优美的绿色社区、舒朗宜人的美丽社区、开敞通透的共享社区、特色鲜明的人文社区、创新多元的活力社区与舒适便捷的生活社区。


温江依托15分钟公服圈范围划定63个公园社区单元进行全域覆盖,以示范带动作用先行打造温江红桥公园社区(图5)。该社区全面落实小街区制度,整体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的道路密度。该社区全面推进街区景观化提升,形成亲切自然、全龄友好、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环境;大力推进“立面植绿、屋顶覆绿”改造,实施多维立体绿化;充分鼓励家庭种花植绿,塑造城市微景观,拓展绿化空间。


图5 温江红桥社区“公园+”综合体


3.2.2 绿色化出行


提倡安全畅行,规划17条通学优先道。结合幼儿园、中小学布局,形成规避机动车的安全专用通道,提升儿童、青少年独自上学的通学安全。通学优先道宽度不小于3米,结合现状道路铺设专用通道,设置标志牌,禁止自行车使用,引导学童安全上学。提倡健康慢行,规划7条特色慢行线。时尚游乐慢行线串联温江各主题游乐园区,形成主题性强的时尚主题娱乐之旅;生态休闲慢行线串联城郊田园、花圃、湖泊湿地、森林,形成生态性强的休闲漫游之旅;康养生活慢行线串联现代医疗、古法食疗、温泉疗养等基地,形成一条健康疗养之旅;活力运动慢行线串联大学城以及金马体育运动区,形成一条活力金马运动之旅;农旅艺术慢行线:串联北部田园、苗木基地,利用区域产业优势,将盆景、室内花卉等产业串联,形成集群效应;康旅运动慢行线以全民健身为宗旨,在区域内打造多个小而精的运动场地和多种运动配套服务,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场所;文化旅游慢行线串联温江北部各历史人文保护区,打造拥有丰厚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


提倡活力骑行,规划2条国际化骑行赛事专用道。其中北林自行车赛事专用道,依托北林绿道环设置,全程42公里,设置1处始终点,9处跑道驿站;南城自行车赛事专用道,依托南城绿道环设置,全程28公里,设置1处始终点,7处骑行驿站。


3.2.3 品质化配套


以公园和社区开放空间为核心,周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 “公园+”综合体,聚合生活、工作、消费、教育等职能,实现社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温江规划6个“公园+”综合体,其中围绕国色天乡公园周边打造“公园+旅游”综合体,围绕光华公园周边打造“公园+ 休闲”综合体,围绕新市民公园周边打造“公园+文化”综合体,围绕芙蓉公园周边打造“公园+科教”综合体,围绕浩旺公园周边打造“公园+商务”综合体,围绕红桥公园周边打造“公园+居住”综合体。


3.2.4 体验式消费


结合公园水系等开敞空间,植入“亲历体验”、“游戏娱乐”、“冒险挑战”、“参与互动”与“个体创造”五大类消费新场景。温江策划“亲历体验”以种植花木、采摘水果及摄影摄像等活动为主;策划“游戏娱乐”以VR游戏、电玩电动及密室逃脱等活动为主;策划“冒险挑战”以花艺比赛、划船比赛及生态科普等活动为主;策划“参与互动”以健康养生交流、户外群体运动及社交活动等活动为主;策划“个体创造”以花木编艺创作、街头艺术品创作及各类手工制作等活动为主。


3.2.5 智慧化生活


通过智能街区建筑(绿色低碳建筑、建筑质量检测等)、智慧安全交通(智能充电桩、智能全程监控等)、智能环境监测(河流水位检测、雨水酸度检测等)、智慧基础设施(能耗安全管理、智能配送设施等)四大类智慧场景,对社区环境、交通出行、生态安全、生活服务提供智慧支撑,全方位营造智慧化生活。


3.2.6 文化类活动


结合河流水系及公园绿地等要素布局多种公共文化设施,包含三医健康设施、市民文体设施和展览体验设施等,为市民提供多元文化体验;结合绿道、城市公园等开敞空间植入亭楼阁榭、大型雕塑等文化“大符号”;结合小游园、微绿地等街头空间植入景观小品、微型雕塑等文化“小符号”;结合特色文化和公园景观,打造全年性节庆活动,丰富市民生活,传播温江文化特色。


3.3  塑生产环境,提高人的创新活力


首先应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空间布局;其次打造与绿色产业体系相契合的绿色产业空间,从环境氛围上能够体现主体产业的形象宣传;最后塑造全域创新网络体系,通过落实创新空间载体、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和提供创新配套设施,以此提高人的创新活力。


3.3.1 构建绿色健康产业体系


温江在“三医”(医药、医疗、医学)的基础上,通过研判健康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以生物技术、医疗人工智能、价值医疗、全程健康和医药工业4.0五大趋势为主导,对接智能科技,构建“三医+”产业体系(图6)。在推动高端药械、普惠医疗、基础研究三大存量领域提质增效的同时,实现纵向跨越升级和横向拓展延伸。纵向跨越升级方面,医药领域重点突破包括抗体药物和基因疗法用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制药;医疗领域依托温江环境优势发展全程健康,并协同顶尖医疗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探索复杂、罕见疾病领域高品质价值医疗;医学领域,依托域内及周边跨领域高校优势,发展包括应用生物组学和医疗信息学在内的交叉性前沿应用领域研究。横向拓展延伸方面,依托健康服务场景数量、规模和多样性优势,立足与领先保险机构和数据分析平台的现有合作,结合数据整合及应用开发领域的针对性招商,布局医疗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


图6 温江“三医+”产业体系


3.3.2 营造全域健康环境体系


对标五大趋势,环绕公园绿地营造五大应用场景,充分反映各趋势产业空间特征,突出产业社区门户形象(图7)。同时以大健康为主题,在公园绿地以及行道树的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杀菌除尘植物和养生保健植物,如种植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的植物(桂花、广玉兰),吸收有害物质能力的植物(女贞、泡桐),具备减噪功能的植物(樟树、松柏),杀菌、防病的植物(紫薇、茉莉),吸尘及净化空气的植物(刺槐、国槐),改善情绪缓解疲劳的植物(薰衣草、水仙花)等。


图7 温江价值医疗实践区


3.3.3 塑造全域创新网络体系


通过落位知识型(研究院、实验室等)和产业型(企业研发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空间载体,在其周边搭建共享型(商务服务、法律服务等)和专业型(医药服务、医疗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并配备工作型(创意集市、交流空间等)和生活型(咖啡馆、展览馆等)创新配套设施,结合温江产业空间布局及生态景观点位,构建“1个创新中心、5大创新源、1条创新带、1个创新环、11个创新社区、N个创新空间”的全域创新网络体系。在创新场景的营造上,注重打造开放共享的外部交互空间,注重塑造内外景观互通的办公环境,注重配置低碳环保的绿色智能建筑,注重设置符合健康产业特征的全方位无障碍设施,注重转换办公场所固定印象,如将公园绿地、屋顶绿化、连廊绿化等作为小型创意办公空间,整体形成开放、绿色、自由的形象(图8)。


图8 温江创新场景


5总结


在建设“公园城市”的规划实践过程中,应对“公园城市”理念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在此基础上要充分结合实践区的现状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从生态、生活和生产场景的营造着手,全面落实以人文本的核心理念,强化人的绿色感知、满足人的美好需求、提高人的创新活力。


(详见《成都规划》2018年第4期)



相关阅读

【公园城市】公园社区理论体系初探——以成都交子公园社区规划为例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

【好文推荐】公园城市语境下“人-城-产”规划路径初探——以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规划为例

【好文推荐】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特大型城市中央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